新華社記者閆起磊、鞏志宏
時而在悠揚的音樂里如輕云般漫步,時而在急促的鼓點上如旋風般疾轉,在河北正定隆興寺景區(qū)大悲閣前,年輕舞者們表演的《千手觀音》頻頻返場,給游客帶來兼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底蘊的視覺享受。
舞者身后,大悲閣內,是著名的“正定大菩薩”。這是一尊北宋年間建造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像,與滄州鐵獅、定州塔、趙州石橋并稱“河北四寶”。
6月18日,游客在正定隆興寺內游玩。(梁子棟攝)
正定古稱常山、真定,有“燕南古郡、京師屏障”之稱,歷史上一直是河北中部區(qū)域中心城市,曾與北京、保定并稱“北方三雄鎮(zhèn)”。
正定縣古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志敏說,源遠流長的歷史給正定留下瑰麗燦爛、風格獨特的文化古跡,尤以佛教建筑眾多,素有“九樓四塔八大寺”之稱。雖經歷代戰(zhàn)爭、風雨剝蝕、地震撼搖等,但留存下來的歷史建筑仍然不少。其中,最著名的便是隆興寺。
據(jù)《正定縣志》記載,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(公元586年),初名龍藏寺,唐代時更名龍興寺。北宋時,宋太祖趙匡胤敕令于龍興寺鑄大悲菩薩金身,蓋大悲寶閣,并以此為主體,采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,形成了規(guī)模宏大、氣勢磅礴的宋代建筑群。后于清康熙年間更名隆興寺,因寺內有銅鑄大菩薩,俗稱大佛寺。
作為國內現(xiàn)存完整的宋代建筑群,隆興寺歷經千余年,向世人展現(xiàn)著宋式美學的魅力。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三訪正定,驚喜于其古建筑之豐富珍貴,稱“實在贊嘆景仰不能自已”。
隆興寺中的摩尼殿,結構布局奇特,其平面造型與建筑形式在中國古代殿堂建筑中獨樹一幟。梁思成在《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》中評價:“十字形的平面,每面有歇山向前,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樓,這式樣是我們在宋畫里所常見,而在遺建中尚未曾得到者。”
圖為6月18日拍攝的隆興寺摩尼殿。(梁子棟 攝)
書法愛好者最看重隆興寺中的“龍藏寺碑”,碑文書法蒼勁有力,上承南北朝余風,下開初唐書法諸家先河,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代表作,有“隋碑第一”美譽。
喜歡雕塑藝術的人,則最偏愛摩尼殿中的五彩懸塑觀音像。這尊觀音像,頭戴寶冠,身披瓔珞,一足踏蓮,一足踞起,兩手自然撫膝,神態(tài)恬靜自若,突破了傳統(tǒng)宗教造像的嚴肅之風。
滄桑往事有跡可循,千古之美可尋可看,得益于良好的保護與傳承。
1953年,正定縣在隆興寺內成立了文物保管所,有計劃地進行文物普查登記、發(fā)掘搜集等工作。1961年,國務院公布隆興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改革開放之初,正定縣前瞻性地提出了“文化興縣”“旅游興縣”戰(zhàn)略,為保護隆興寺在內的珍貴歷史文物資源,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,建立起利在長遠的文物保護機制。
國家文物部門以及河北省、石家莊市對隆興寺保護十分重視,陸續(xù)投入資金對隆興寺內的轉輪藏閣、摩尼殿、大悲閣等進行了修繕,還實施了壁畫保護等文物保護工程。
近年來,正定加快古城保護提升,聘請專業(yè)團隊系統(tǒng)編制規(guī)劃,實施了一系列古城風貌提升工程。隆興寺東側原本雜亂的民居,打造成為“旺泉古街”特色旅游街區(qū),豐富了旅游場景。
為更好活化利用古建文物,每逢重要節(jié)假日,隆興寺景區(qū)內還會組織舞蹈、茶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。正定縣文旅部門還推出古建研學等項目,讓游客更好了解古建筑之美,感受傳統(tǒng)文化魅力。
隆興寺,這座“千年古剎”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源源不斷地滋養(yǎng)、賦能當?shù)氐穆糜伟l(fā)展。正定縣文旅局負責人表示,隆興寺已成為正定重要的文化名片。2023年,正定全年游客量超過1500萬人次,旅游收入超過114億元,文旅產業(yè)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(yè)。